【地评线】黄土风网评:晋祠大米喜获丰收,品牌复兴正当其时

【地评线】黄土风网评:晋祠大米喜获丰收,品牌复兴正当其时
稻浪滚滚,金黄遍野,又是一年收获水稻的季节。连日来,在太原市晋源区王郭村,轰鸣的收割机在稻田中穿梭,农户正抢抓农时收割水稻,呈现出一片丰收景象。据介绍,晋源全区晋祠大米预计今年总产量可达200余万公斤,亩产量突破1000斤,为晋祠大米复种以来产量最好的一年。(来源:山西新闻网,《亩产量突破1000斤!太原晋祠大米喜获丰收》)晋祠大米种植历史悠久,有“禾稻之美,甲于通省”美誉。省委书记林武9月底在深入太原市调研时指出,要努力推动“晋祠大米”品牌复兴。今年晋祠大米喜获丰收,不仅增加了当地农民收入,而且有力地推动了“晋祠大米”品牌复兴。我们要再接再厉,让环境“美起来”、让质量“硬起来”、让村民“富起来”,全力推动“晋祠大米”品牌复兴。要让环境“美起来”。晋祠大米不仅种植历史悠久,而且因“洁白纤长,味殊精美”弥足珍贵,被誉为 “北米之最、皇家贡品”。其中,主要得益于其自然生长环境。晋祠大米所用的水属于岩溶泉水,已有200万年的历史,并保持着17摄氏度的恒温,含有明矾、钾等多种矿物质;生长地表土为肥沃的黑土,含有丰富的有机物,蓄水性强,且pH酸碱度为碱性。此外,晋祠属于四季分明的大陆性气候,充足的日照、适宜的季风,都为水稻开花、授粉、抽穗提供了条件,缺一不可。上世纪九十年代,因为难老泉水量骤减,大量稻田改种其他作物,曾经辉煌的晋祠大米濒临“绝迹”。晋祠大米要复兴,必须在以往加强环境保护的基础上,继续发力,将生态保护放在第一位,保护好晋祠大米所用的水、所播种的土地,让环境“美起来”,为晋祠大米的优良品质做好保障。要让质量“硬起来”。质量是农产品的生命线。随着太原市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工作,晋祠大米的播种面积已经逐年扩大,形成了一定的规模,晋源区近年来通过选育良种、培育良田、施用良肥、推行良法,大力实施晋祠大米提质振兴计划,今年又喜获丰收。在成绩面积,必须再接再厉,以标准化、机械化、数字化提升提高晋祠大米质量。在标准化上,要严格选定种植区域,严格执行晋祠大米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管理制度,施用经过无害化处理的无公害肥及配合施用配比合理的无机复合肥,做好各类农时操作记录、产量记录和产品销售记录;在机械化上,要采用现在农业科技,推广使用自动化育苗、插秧、收割机械,实现从育秧、插秧、田间管理、收割到加工一体化的全时段、全过程机械化生产体系;在数字化上,要对生产过程、基地、企业、生资业户、投入品清单、销售渠道等建立电子档案,推进可追溯的质量监管体系建设,用数字化管理进一步促进产品品质提升。要让村民“富起来”。晋祠大米,有3300多年的种植史,却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濒临“绝迹”。除了环境的恶化,还有就是村民种植不赚钱,没人愿意种。晋祠大米所在地,地处省会,人流量大、旅游景点众多,村民种植晋祠大米不如外出打个工,摆个摊位卖纪念品。因此,推动“晋祠大米”品牌复兴,必须充分提升“晋祠大米”品牌,探索以农业为基础延伸产业链、完善城乡利益联结机制,发展现代城市农业,让种植晋祠大米的村民“富起来”。比如,可以利用好晋祠周边的旅游资源,发展休闲体验农业、观光旅游农业,进行集农业生产、农耕体验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田园综合体的开发,在增加村民收入的同时,进一步提升“晋祠大米”的品牌知名度。晋祠大米喜获丰收,品牌复兴正当其时。目前,晋祠大米种植主要集中在晋祠镇赤桥村、花塔村、北大寺、南大寺、王郭村等10个行政村,种植面积达3300亩。今年,晋祠大米优种覆盖率达95%,亩产量突破1000斤,预计今年总产量可达200余万公斤,比去年高出50余万公斤,为晋祠大米复种以来产量最好的一年。晋祠大米喜获丰收,品牌复兴正当其时,让我们做好晋祠大米的环境、质量工作,早日实现“晋祠大米”品牌复兴,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,让三晋农业再填新名片。(秦伟 王海云)

50位地产老板,谁还能全身而退?-房地产-吴亚军-胡葆森-许荣茂-黄红云-凌克_网易订阅

50位地产老板,谁还能全身而退?|房地产|吴亚军|胡葆森|许荣茂|黄红云|凌克_网易订阅
@房财经 李琦这几日,地产圈被吴亚军霸屏了。她退休了,把龙湖交班给了一个40岁的仕官生。这位龙湖集团的创始人,现年58岁,对于一个民营上市公司老板来说,此时宣布退休,算是年轻的了。吴亚军刚过55岁生日那天,人力资源部就通知她,应该办退休。再上班,就属于返聘。一年有一年,又过去三年了。在一路狂奔的地产行业里,年过60岁的老板们,大部分还在亲自掌舵。这里面,年龄最高的是世茂集团董事局主席许荣茂,和祥生地产董事长陈国祥,分别是72岁和71岁。尽管儿子都接任了公司总裁,但他们依然没有完全放手。人生七十古来稀,那本该是含饴弄孙的年纪。曾经,地产老板很风光,诞生了好几届中国首富。现在,三道红线高压之下,房企一个接一个的暴雷,即便有些老板想退休,恐怕没有机会。他们羡慕吴亚军的超然和洒脱。不论是生于50年代、60年代和70年代的房企老板,如今的境况,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。生于50年代:想退,不敢退生于50年代,六七十岁的老人,他们还在拼,想退,而不敢退。背负2万亿负债的恒大,被无数供应商、购买理财产品的人、金融机构追债,许家印从恒大拿到巨额的分红,何时还?64岁的他怎么退?碧桂园负债1.5万亿,杨国强旗下的碧桂园和碧桂园服务,市值从4000多亿元缩水至560亿元,上半年净利润从150亿变成6亿。儿子尚小,女儿代为持股。67岁的他怎么退?绿地控股又打包展期了,最新数据总负债1.18万亿元。虽说绿地披着国资外衣,但第一大股东乃张玉良团队。今年10月,他又连任绿地控股董事长,66岁的张玉良怎么退?都说建业集团稳健,胡葆森没有外扩,眼里只有河南。手握四家上市公司,布局文旅重资产,最终不得不跪求政府,把部分股份廉价让给国资,换取一时的安全。67岁的他怎么退?许荣茂交班,原本是最有条件。儿子许世坛年富力强,乃二代之典范。但他急于干出业绩,与福晟集团的世纪大并购,把世茂拖入了深渊。72岁的许荣茂怎么退?许荣茂的同乡许健康的日子也好不到哪里去,坐拥宝龙地产和宝龙商业两家上市公司,活得很谨慎。儿子许华芳帅气而优秀,没想到,地产也稀里糊涂地暴雷了。70岁的他怎么退?富力最难了。李思廉和张力,两个老板,亲力亲为,基本没有培养接班人,即便公司平平安安,谁先退谁后退?前些年,富力把万达的77个酒店收了,成了最大的败笔。65岁的李思廉怎么退?凌克乐于掌控金地集团董事会,他自己只持有金地约1%股份,大股东是险资,他是职业经理人,但却远胜于一般的职业经理人,这才是最高级的玩家。权力是男人的春药,63岁的凌克怎么退?卖掉万达文旅城和酒店之后,王健林被视为神人,其实不然。要彻底走出债务的阴霾,他选择剥离重资产的万达商管上市。但珠海国资反悔,遭遇行情不佳,1800亿的估值已经腰斩了。且儿子不上进,和老子尿不到一个壶里。68岁的他怎么退?星河湾没有上市,小而美,没人知道它的财务情况。黄文仔遇到了一个家族财富问题,传男还是传女。有过三房太太,大房的女儿接了总裁,二房自己当了联席董事长,三房的一对儿女还在念书。富豪的烦恼,剪不断、理还乱。69岁的他怎么退?宋卫平早该功成身退了,但这个豪宅教父偏偏闲不住,卖掉绿城股份(只剩8.62%)后,去创建蓝城,重新体验创业之苦。但时代变了,蓝城的日子应该过得很艰难。64岁无儿无女的他怎么退?最令人搞不懂的,是合生创展老板朱孟依。江湖上,许久许久没有他的声音了,低调到尘埃里,女儿帮他管合生创展,儿子打理珠江投资。接班有条不紊地布局,但创始人还在舞台上。63岁的年纪,他觉得自己还年轻,没到马放南山的时候。比较苦逼的是祥生地产陈国祥。他本想好好从浙江诸暨去上海滩闯荡一番,但行情不佳,债务暴雷,只能从上海虹桥铩羽而归了。儿子接班,尚须历练时日,71岁的他怎么退?生于60年代:不甘心,再搏一把相比生于1964年的吴亚军,这些生于50年代的地产老板们,更有隐退的资本,他们的儿女已然长大,但很难退休。从这一点看,吴亚军无疑胜出了。对于富豪们来说,财富数字后面只是多一个0和少一个0的问题,关键要看人生的自由度。现在,吴亚军退休了。地产界一大批60后老板,会作何感想?或许,金科老板黄红云会说,他50岁时就把金科股份交给了蒋思海团队。那只是个特例。当年,黄红云卷入了徐翔金融案,是被迫交出权杖的。如今,他自得自乐,在垂帘听政,让秘书周达走在台前。50年代的房企老板正在老去,60后成为地产圈老板的主力军。在上市公司,纯干地产的老板,就有30多位。第一组:1961年田明在中城联盟的光辉岁月,把朗诗变绿了,现在又要变成代建公司,很会顺应时代潮流;黄炽恒很想把海伦堡地产和物业都送上市,但很遗憾,都过不了关,只好天天在办公室练臂力,增强体魄。第二组:1962年雅居乐陈卓林想成为行业的君子,砸锅卖铁也在拼命还债,一年来勒紧裤腰带;滨江戚金兴醉心于产品,团结了一帮老兄弟供应商,在杭州的一亩三分地里,干得有声有色;中南建设处于暴雷边缘,但陈锦石有海门根据地,政府不会袖手旁观,不会出啥大乱子;荣盛发展偏安河北廊坊,耿建明喊出要为股东负责的口号,在艰难度日中;黄晞一个女流之辈,承袭前夫财富,野心并不大,倚仗高管做地产,钱散人聚,把股权激励给足。第二组:1963年白衣骑士孙宏斌,在为当年的疯狂并购埋单,贾跃亭、邓鸿,都是坑人的“朋友”;迷失多年后,远洋集团在最不该疯狂的时候收并购,李明陷入泥潭,但他心态好,反正自己持股不到2%;谭炳照把自己隐藏得很好,悄悄往敏捷香港的壳里注入资产,闷声发财;在河南,正商集团张敬国被胡葆森掩盖了光芒,这反而救了他,没有大举扩张。第四组:1964年郭英成是个不死鸟,上一次危机后,没有长记性,佳兆业深陷理财风波和债务暴雷之中;欧宗荣是个平衡大师,儿子们向黄仙枝学艺多年,也不见长进,正荣地产CEO只好再让给职业经理人;郭梓文过于追求多元化,医美成了半拉子工程,奥园地产也暴雷了;林龙安是个禹洲集团的象征,惧内、醉心政治,把董事长位置让给了夫人;黄若虹不声不响,把力高地产和物业弄上市,但在行业里没有他的记忆点;作为万通六君子的易小迪,还在苦苦支撑着阳光100,但时代早已抛弃了他。第五组:1965年-1966年配合协助调查,黄其森已进去半年了,泰禾的烂尾楼没人收拾局面;黄朝阳很低调,留洋会来的儿子做中骏商业,只是讲了一个美丽的故事;纪海鹏是潮汕人,龙光地产危机,不得已卖高速公路股份;李华是深圳综合体大王,把尤达大师陈凯请去管理卓越集团,在北京拿地火了一把后,没声音了;金辉集团没有啥特点,林定强从不露面,有投诉说他盖的楼质量很差;德信在杭州虽没啥存在感,没有大规模扩展,反而救了胡一平。第六组:1967年-1969年曾焕沙很幸运,挖名将把地产和物业分别上市,后来卸磨杀驴了,从上海打道回南京;合景泰富处在暴雷边缘,拖欠了员工总值,孔健岷很想尽快支付;河南发洪水,康桥地产借机炒作楼盘,宋革委一声叹息;三好生旭辉被意外暴雷,林中要求蹲下来、不是躺下;林腾蛟天生是条“蛟”,却喜欢听别人喊“龙哥”,阳光城的阳光里,交织着暴雷声。1970年以后:有创新,但错过了好时代生于1970年代,43岁到52岁的年龄段,正是当打之年。但这个年纪,靠自己白手起家的地产老板,并不是很多。时代中国董事长岑钊雄,在大湾区闯出一片天地;温州人杨剑,以黑马姿态把中梁地产走向全国扩张;留过学的女中英豪罗韶颖,与哥哥一起缔造了东原地产,在制造企业和地产企业中相互切换工作场景;年轻的张园林,完全是靠产品实力走出江西,在当年万达和绿地的垄断之下,他可以成为江西一霸;打工人朱静,深受胡葆森教诲,与投资人创业十年,就把上坤地产带到港交所,缔造过辉煌的传奇。他们,现在怎样了?雪崩之下,没有一片雪花可以幸免。时代中国处于暴雷边缘,岑钊雄从旧改中抽身很艰难;信奉稻盛和夫的阿米巴模式,中梁地产布局过于分散,最终伤了杨剑;融信名声成于地王,也毁于地王,欧宗洪骑虎难下;女人的小心思,在东原淋漓尽致,罗韶颖玩出了产品特色;名字和产品一样,张园林的园林一骑绝尘,但扩张刚猛,新力倒下了;从创业开始,上坤就具备现代企业化制度管理,朱静很努力,很可惜遇到这个时代,也暴雷了。这些70后,离退休还早,他们下一步该怎样走下去?不论是50后、60后还是70后,他们应该向龙湖吴亚军学习,建立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和人才管理制度。还可以向万科学习。2017年,66岁的王石把万科交给了郁亮。他退休,恰逢万宝之争,顺坡下驴,和田朴珺炖红烧肉去了。吴亚军之所以能放手,一是,龙湖早已搭建成一套成熟的仕官生和职业经理人体系,不是靠挖空降者来充实队伍;二是,龙湖在航道布局上已经成形,核心是地产+商业地产的完美搭配。吴亚军的做法,正应了她的那句话:自律得自由。附50位上市房企老板年龄表:温馨提示:本文著作权,归房财经所有;转载、摘录请注明出处。更多

朔州高质量转型发展步履铿锵

朔州高质量转型发展步履铿锵
位于平鲁区北坪循环工业园区的劣质煤综合利用项目。2022年8月底,朔州市低碳硅芯产业园首批入驻项目集中开工,标志着朔州市低碳硅芯产业园建设驶入快车道。朔州诺浩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新能源矿用宽体车。中泰特种机器人公司特种机器人装备产品。朔州经济开发区中小制造业产业集聚园。全省首个整装最大的风电项目—平鲁大山台风电场项目。  党的十八大以来,是朔州市面临转型压力和产业升级挑战的十年,更是砥砺奋进、硕果累累的十年,工业经济总量达到了历史新高。  十年来,在省委、省政府坚强领导下,朔州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全面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、十九大和二十大精神,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山西重要指示精神,认真落实省、市党代会精神,全力推动产业转型提速度、出实绩、上台阶,全市已初步形成以新材料、装备制造、高端陶瓷、化工、医药、食品等新兴产业为支撑,低碳硅芯等前沿产业为引领的现代产业结构体系。朔州市先后被评为全国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基地、全国工业绿色转型试点城市、资源综合利用“双百”示范基地、全国工业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、中国北方日用瓷都等,工业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成果显著。规模以上经济总量大幅提高  截至2021年底,朔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达到365家,较2012年底的238家增长53.4%;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较2012年增长8.8%;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755亿元,较2012年的1129亿元增长55.4%;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445亿元,较2012年的295亿元增长50.8%。煤电支柱产业发展提质换档  十年间,朔州市以打造能源革命排头兵为引领,全面深化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,煤电产业“减优绿”发展成效显著。十年来,煤炭产能稳定在2亿吨,2631万吨煤炭低效产能退出市场,先进产能占比提高到92%,累计原煤产量达18.4亿吨;煤矿智能化建设走在全国前列,已完成智能化改造工作面20处,正在有序推进的有61处。十年来,电力装机容量和年发电量均实现翻番,成为中部地区清洁电力外送的主要基地之一;发电装机容量由656万千瓦增长到1531万千瓦;年发电量由264亿度增长到523亿度,十年间,累计发电量约3456亿度;淘汰电力落后产能40万千瓦,所有燃煤机组全部完成超低排放与节能改造;风电、光伏、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发电装机占比快速上升,发电装机容量由2012年的37万千瓦增长到2021年的591万千瓦,占总发电装机容量比例由5.6%提升至38.6%;含在建新能源项目,“双千万千瓦”级电力外送基地基本建成。新兴产业发展规模不断壮大  十年间,以新材料、低碳硅芯、高端陶瓷、新能源、化工、生物医药、绿色食品加工为重点的新兴产业渐成竞争优势,支柱作用开始彰显。低碳硅芯产业从无到有,朔州市高起点谋划,布局了从工业硅到晶硅、硅片等的硅芯产业园,将成为全球首个低碳硅芯园区,光福科技公司5GW异质结全产业链生产项目、晋芯基业科技公司300mm(12英寸)芯片级硅基长晶炉制备项目、海泰新能1GW高效HJT光伏组件项目等一批重大项目已落地。新材料产业规模从弱到强,氟离子膜、超级电容炭、煤制合成氨、功能性高岭土材料、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、硅酸钙材料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投产。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产品由单一到多元,依托全市煤炭、电力产业对装备产业的需求优势,以新能源装备制造、智能装备制造、煤机装备制造为主的装备工业得到快速发展,产品涵盖钒液流电池、锂电池、新能源矿用重卡、井下智能巡检机器人设备、无轨胶轮车、煤机装备、光伏组件、风电塔筒等多个领域。陶瓷产业由规模化向集聚化发展、向高质量发展转变,全市全链条陶瓷企业达到108户,日用陶瓷产能达到38亿件,建筑瓷产能达到7200万平方米;在国内率先建成了一批陶瓷自动化、智能化示范生产线。医药产业布局由散到聚,以怀仁医药园区为承载,全市建成医药项目企业已达9户,产品涵盖成品药、医药中间体、原料药各个领域。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加工链由短变长,28家企业被评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,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65家。建成6个大型电子商务平台,实现了从农业生产到农产品、食品加工,再到市场流通销售的完整产业链。大力推动草牧业和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发展,成功创建全省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市,被中国粮食协会命名为“中国杂粮强市”。产业创新生态逐步形成  十年间,全市上下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新兴产业发展的第一动力,强化关键技术、创新项目、试点示范引领,制定实施了《关于加快构建朔州市创新生态的指导意见》和《落实省委、省政府〈关于实施“111”创新工程支撑引领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意见〉的实施方案》等创新引领政策,坚持把推动企业自主创新作为转型升级的中心环节,以推动企业研发机构、研发项目建设为切入点,推动“朔州制造”向“朔州智造”转变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59家,医药等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由不足7%提升到40%以上。全市各级各类技术中心达到137户,其中,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5户、省级行业技术中心1户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21户。陶瓷、医药、化工、食品等特色优势行业企业研发机构数量覆盖率达到80%以上。“政产学研用金”积极融合,落地了山西省煤系高岭土深加工省级工程技术(晋坤)研究中心等一批高端创新平台,突破了一批重大技术,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创新全覆盖,全社会创新氛围日益浓厚,创新生态活力迸发。工业绿色发展成效显现  十年间,朔州市高度重视绿色环保项目建设,把节能降耗、固废产业发展作为推动经济循环发展、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抓手,万元GDP能耗年平均下降3.06%。已连续成功举办九届国际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大会,并被确定为国际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大会永久会址。全市建成固废综合利用企业99家,初步形成以煤矸石发电、煤矸石制材、粉煤灰综合利用和脱硫石膏综合利用等四大固废综合利用产业集群,全市工业固废利用量达到了3100万吨,利用率达到了73%以上,固废综合利用产业走出一条“资源—产品—废弃物—资源化再利用—新产品”的绿色发展新路径。工业两化融合步伐加快  十年间,朔州市5G建设及应用加快拓展,累计开通5G基站已达3526座,已开通5G用户达69万余户,实现了市中心区5G网络连续覆盖和重点场景、重点区域5G信号覆盖。持续推进“宽带中国”战略,全市固定宽带接入用户普及率达到77%,移动互联网用户普及率达到91%。智能矿山建设、无人驾驶纯电动宽体车等“两化融合”项目加快推进,平朔公司、平朔矸石电厂、三元炭素、优尊陶瓷、燕京啤酒5家企业被评为全省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。北方能源和碳计算中心、右玉晋北大数据中心等一批大数据产业项目正加速实施。  未来十年,朔州市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“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”的重大战略,以抓铁留痕的毅力和逢山开路的勇气,攻坚克难,抢抓机遇,推动全市工业转型再创新成就,加快建设以能源产业为基础、新兴产业为支撑的全方位高质量发展的“塞上绿都”。本版文字:梁涛 高燕 符烨邦本版图片:薛礼伟 张小菊 高文武

价格透明网上排队 农民卖粮更明白更舒心

价格透明网上排队 农民卖粮更明白更舒心
山西晚报讯(记者 张磊)11月2日,山西晚报记者从省粮储局获悉,2022年全省秋粮收购工作已全面展开。今年,山西推广“互联网+”收购方式,农民可以在手机APP上提前排队,价格透明,快速售粮。  山西各市将紧盯重点品种、重点时段、重点地区、重点环节,特别是前期南旱北涝对秋粮生产、收购带来的不利影响,加强分析研判,做好统计监测工作,定期发布秋粮生产、质量、收购、价格等相关信息,引导农民适时适价售粮、企业均衡有序收粮。  为了对接农民售粮需求,让农民卖“明白粮”“舒心粮”,山西各地将提升现场服务水平,做到价格上墙、标准上榜、样品上台,做好咨询讲解、接卸引导、账款清算等工作。同时推广“互联网+”收购方式,利用“便民晋粮APP”等现代化信息手段让售粮农民少排队、快售粮。  在节粮减损方面,各地的粮食产后服务中心会及时提供粮食清理、干燥、收储等服务,促进农民减损增收,指导企业改善提升仓储条件,推广应用新技术新装备,规范仓储管理,促进粮食减损降耗。同时,引导农户科学储粮,提早谋划有序开展粮食烘干服务,积极应对雨雪等极端天气,避免出现霉粮坏粮。考虑到当前疫情防控常态化要求和当前疫情多点散发形势,引导农民提前做好应对预案,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收购工作影响。  此外,持续巩固粮食购销领域腐败问题专项整治成果,严肃查处未按规定备案、告知、公示粮食收购品种、质量和价格,未及时支付售粮款,以及以陈顶新、以次充好、虚假收购、“转圈粮”、囤积居奇、哄抬粮价、扰乱市场秩序等违法违规行为,强化震慑作用,加强行业自律,合力营造良好市场环境。  山西晚报记者获悉,目前各级农发行将保证储备粮轮换资金供应,切实做到“钱等粮”。坚持“谁收粮谁付款,谁售粮谁得钱”原则,严禁赊销粮油和挤占挪用贷款。严格执行质价标准,不得压级压价、抬级抬价,拒收符合标准的粮食,不得收“人情粮”“关系粮”,加强入库粮食检验,确保数量真实、质量合格、储存安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