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地评线】黄土风网评:晋祠大米喜获丰收,品牌复兴正当其时

【地评线】黄土风网评:晋祠大米喜获丰收,品牌复兴正当其时
稻浪滚滚,金黄遍野,又是一年收获水稻的季节。连日来,在太原市晋源区王郭村,轰鸣的收割机在稻田中穿梭,农户正抢抓农时收割水稻,呈现出一片丰收景象。据介绍,晋源全区晋祠大米预计今年总产量可达200余万公斤,亩产量突破1000斤,为晋祠大米复种以来产量最好的一年。(来源:山西新闻网,《亩产量突破1000斤!太原晋祠大米喜获丰收》)晋祠大米种植历史悠久,有“禾稻之美,甲于通省”美誉。省委书记林武9月底在深入太原市调研时指出,要努力推动“晋祠大米”品牌复兴。今年晋祠大米喜获丰收,不仅增加了当地农民收入,而且有力地推动了“晋祠大米”品牌复兴。我们要再接再厉,让环境“美起来”、让质量“硬起来”、让村民“富起来”,全力推动“晋祠大米”品牌复兴。要让环境“美起来”。晋祠大米不仅种植历史悠久,而且因“洁白纤长,味殊精美”弥足珍贵,被誉为 “北米之最、皇家贡品”。其中,主要得益于其自然生长环境。晋祠大米所用的水属于岩溶泉水,已有200万年的历史,并保持着17摄氏度的恒温,含有明矾、钾等多种矿物质;生长地表土为肥沃的黑土,含有丰富的有机物,蓄水性强,且pH酸碱度为碱性。此外,晋祠属于四季分明的大陆性气候,充足的日照、适宜的季风,都为水稻开花、授粉、抽穗提供了条件,缺一不可。上世纪九十年代,因为难老泉水量骤减,大量稻田改种其他作物,曾经辉煌的晋祠大米濒临“绝迹”。晋祠大米要复兴,必须在以往加强环境保护的基础上,继续发力,将生态保护放在第一位,保护好晋祠大米所用的水、所播种的土地,让环境“美起来”,为晋祠大米的优良品质做好保障。要让质量“硬起来”。质量是农产品的生命线。随着太原市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工作,晋祠大米的播种面积已经逐年扩大,形成了一定的规模,晋源区近年来通过选育良种、培育良田、施用良肥、推行良法,大力实施晋祠大米提质振兴计划,今年又喜获丰收。在成绩面积,必须再接再厉,以标准化、机械化、数字化提升提高晋祠大米质量。在标准化上,要严格选定种植区域,严格执行晋祠大米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管理制度,施用经过无害化处理的无公害肥及配合施用配比合理的无机复合肥,做好各类农时操作记录、产量记录和产品销售记录;在机械化上,要采用现在农业科技,推广使用自动化育苗、插秧、收割机械,实现从育秧、插秧、田间管理、收割到加工一体化的全时段、全过程机械化生产体系;在数字化上,要对生产过程、基地、企业、生资业户、投入品清单、销售渠道等建立电子档案,推进可追溯的质量监管体系建设,用数字化管理进一步促进产品品质提升。要让村民“富起来”。晋祠大米,有3300多年的种植史,却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濒临“绝迹”。除了环境的恶化,还有就是村民种植不赚钱,没人愿意种。晋祠大米所在地,地处省会,人流量大、旅游景点众多,村民种植晋祠大米不如外出打个工,摆个摊位卖纪念品。因此,推动“晋祠大米”品牌复兴,必须充分提升“晋祠大米”品牌,探索以农业为基础延伸产业链、完善城乡利益联结机制,发展现代城市农业,让种植晋祠大米的村民“富起来”。比如,可以利用好晋祠周边的旅游资源,发展休闲体验农业、观光旅游农业,进行集农业生产、农耕体验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田园综合体的开发,在增加村民收入的同时,进一步提升“晋祠大米”的品牌知名度。晋祠大米喜获丰收,品牌复兴正当其时。目前,晋祠大米种植主要集中在晋祠镇赤桥村、花塔村、北大寺、南大寺、王郭村等10个行政村,种植面积达3300亩。今年,晋祠大米优种覆盖率达95%,亩产量突破1000斤,预计今年总产量可达200余万公斤,比去年高出50余万公斤,为晋祠大米复种以来产量最好的一年。晋祠大米喜获丰收,品牌复兴正当其时,让我们做好晋祠大米的环境、质量工作,早日实现“晋祠大米”品牌复兴,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,让三晋农业再填新名片。(秦伟 王海云)

Posts Tagged with…

Write a Comment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